1.含反义词形式的成语

2.说好杀3人,结果杀2万人的天京事变,祸首真的是韦昌辉吗?

3.成语大全四字成语相反词

4.诸葛亮后蜀国大权归谁

5.作家写的关于项羽的文章

含反义词形式的成语

有名无实万民仰猜一生肖-有名无实下一句是什么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

悲欢离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天南地北 出生入 今是昨非

1和2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败垂成 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轻重缓急 轻重倒置 生存亡 生攸关 始终如一 是非曲直 阴阳怪气

左右逢源

1和3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大惊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异 东奔西走 东张西望 古为今用 今非昔比 苦尽甘来 来龙去脉 冷嘲热讽 里应外合

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内忧外患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深入浅出 生离别 去活来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同床异梦 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恃无恐 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 有眼无珠 有勇无谋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2—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舍生忘 贪生怕 醉生梦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改天换地 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 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街头巷尾 继往开来 扬长避短 说长道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 你我活 拈轻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 借古讽今 颂古非今 起回生 避重就轻 头重脚轻 将信将疑 尺短寸长 积少成多 瞻前顾后 挑肥拣瘦 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 喜新厌旧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济私 惩前毖后 自始至终 朝思暮想 飞短流长 返老还童 争先恐后 转败为胜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3—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 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礼尚往来

1—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公而忘私 里逃生

说好杀3人,结果杀2万人的天京事变,祸首真的是韦昌辉吗?

如果说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是天京事变的导火线,那么韦昌辉率三千心腹赶回天京,于1856年9月2日凌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了杨秀清及其家属,便公开爆发了天京事变。这一事件,延至1857年夏石达开带兵西走,时间持续一年,其间二万多人头落地,几十万人另立山头,使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但这一事变的祸首并非韦昌辉,他只是一颗被洪秀全利用的棋子,且不甘心只做一枚棋子,其最终走向超出了洪秀全的控制。

我认为天京事变的根本原因是天王洪秀全“权归于一”思想的发展,他欲大权独揽,即视东王杨秀清为障碍;而韦昌辉兵败“畏罪”就成为被利用的凶手,他的“起衅”也就导致了大爆发。所以,祸首应该是洪秀全或洪秀全与杨秀清的权力争夺战。

01?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权力矛盾尖锐,洪秀全有杀杨决心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他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自居。照理,除他就不必再另设代天父天兄立言的人了。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杨秀清也成了上帝代言人,这样洪秀全的独特地位实际上已不存在。

从仪节上看,拥有实力的杨秀清以东王朝见天王,立而不跪,而杨秀清为天父传言的时候,洪秀全却又必须“跪谢天恩”;因此洪秀全说的话,杨秀清可以否决。

在担任首辅期间,杨秀清始终牢牢地掌握着军政大权和半部宗教权,他是首要的军事权威和政治权威,天王只是一个被承认的君主,仅在决定重大问题时形式上须通过洪秀全而已。

所以,当天王想攻取河南,并以河南为业时,而杨秀清却听从一湖南老水手之言,移天王驾入南京,中央一切政务的最高权力均属于皇帝,洪秀全受上帝差遣作,连建都在什么地方,都要听杨秀清独断方式的安排,杨秀清却得以臣辅而行使君主的权力,这种不正常的局而,当然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洪、杨争权夺利,早见端倪,但在大敌当前,军事行动极度紧张之际,他们首要的是同心放胆同杀妖,解除敌人的威胁,念兹在兹地关心的是政权的生存亡问题,因此深知“革命的团结乃是革命的生命”,“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道理,所以大家都能有所克制。

加之,太平天国的***们以“奉天”“诛妖”为号召,宗教宣传有力地维系着他们的政治权威,洪秀全等首义兄弟都是被充分神格化了的人,他们若一有逾格的行为和有失体面的举动,都足以损污神学的光圈,引起群众程度不等的信仰破产。

艰难困苦的斗争生活强化了他们的理智,而与敌人短兵相接,同仇共敌,使他们救民于溺的热情相对稳定,有时确实能做到忘怀个人得失。所以他们“如手如足”,“寝食必俱,情同骨肉”,有事商量于一室,从局外人来看,是团结甚坚的。

虽然据说洪秀全在永安的时候,已经有了三十六个老婆,杨秀清的情况可以类推,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起以前来,变化也太大了。但既然在向长江流域进军时期,元勋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尚且于敌人之手,洪、杨纵有各不相下之势,在维持现有权位的前提下,也只好从容以侯异日了。

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天国领导层中敌情观念逐渐淡薄,所谓“今建都既成,天下大定”,“由是肃大统,大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上〕(下)”。洪、杨等踞江宁,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他们的进取心自然减退下来。

但是尽管如此,洪秀全又何至于深居宫中,“永不出宫门”?又何至于不问朝政,“毫无出令事”?据载,初到南京的时候,为什么洪秀全对臣下的朝见感到厌倦?杨秀清希望上朝觐见,洪秀全却说只要尽心勤勉办好差事,便是朝见了。寻常礼拜日,各下属也只是如同平常请安而已。这恐怕并非是洪秀全自动放弃领导责任。

要知道,太平体制,仪节甚繁,尊卑亦显著,权力高度集中,天京政权的封建性是无需质疑的。既然杨秀清已经行使了专制君主的权力,洪秀全除了做“与世相忘”的太上皇,还能有何作为?

洪秀全当然并不甘心寂寞,他努力设法表现自己,他在与战争气氛根本不相容的情况下,营造了规模宏大的天工府,内有、金龙殿诸名目,目的在于显示他在人间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把他的时间用在编书上面,什么“天遣我主为天王”,“天降尔王为真主”……,通过这一系列迷之操作,洪秀全以用来论证他的君权是神授的,他是独一无二的真主,理所当然地拥有主宰天国的一切权力。

而富于权谋的杨秀清则唯权是揽,见权必夺,他尽量满足洪秀全的虚荣心,哗众取宠地表演其事君之忠。他表而上似乎很尊重洪秀全,其实拆穿来看,如《天父下凡诏书二》所记,是玩弄巫术,遂行私意,咄咄逼人。

洪秀全则一副狼狈相,所谓“尔东王所言,即是天父所言”,杨秀清早已成了“天父”,他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所谓请洪秀全“批定时日”云云,盖故作姿态,洪秀全也无非顺水推舟而已。

洪秀全是太平军全体共同承认的天王,杨秀清要取代他,诸王不赞成。如刚才提及的杨秀清遂行私意事件,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要杖责洪秀全四十的时候,在场的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都表示“愿代天王受杖”。北王,顶天侯及众官的态度向背如此,杨秀清只好适可而止。

事后他不断询问左右,听取反映,也感到事态严重,于是主动去向天王“请安”,着实“劝慰”了一番。但予智自雄的杨秀清并未就此歇手,反而变本加厉地利用一切机会大造舆论,他“威风张扬,不知自意”。凡出巡舆从千计如赛会状;开东试,拟“四海之内有东王”为题;他自以为“功烈迈乎前人,思威超乎后世”,视太平军的胜利皆东王下凡教导之故,甚至肆无忌惮地指使部属写出“参拜天父永为我父,护卫东王早作人王”的对联贴在护卫衙门的大门上。

“天京事变”前夕,太平军破江南大营,解除了长时期来清军对天京的包围,一连串的军事胜利使得杨秀清失去理智,以为谋图篡位的时机已到,率先发难了。事前,他作了周密的布置,先将洪秀全亲信分调出城,留在天京的只有杨直属的城防部队。接着杨秀清乃采取其惯用之代天父传言的手法,召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跪而听训,逼迫洪秀全封其“万岁”。

洪秀全感到事态已发展到这步田地,也就尖锐地提出责问:

“四弟功大酬轻,勤劳懋著,‘万岁’之称,久宜顺天应人,顾将何以处我?”

杨秀清回答说:“二哥当称万万岁”。至此,已无商量余地。但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洪秀全不得不统一封其为“万岁”。

如此这般,洪秀全不仅天王宝座坐不稳,并且还有性命之虞,他虽然仍顾虑重重,但杀杨决心也终下定。洪秀全的杀杨决心,表现在他允了杨秀清之所请,封其“万岁”,照洪秀全的体制,他是容不得杨秀清称“万岁”的。

同时,在洪杨二人矛盾日趋表面化的同时,韦昌辉和杨秀清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公开化,而且比前者更加激烈。

韦昌辉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第三号人物,司传令转禀之职,太平军中“事无巨细,悉出其令”,由于冯云山、萧朝贵早,他在太平军中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是属实权派。

他对杨秀清“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被杨秀清视为谋夺最高领导权的应欲去之的障碍,所以对他“加意防范”,使之屡受其辱,以打击他的威信。因此,韦昌辉就势必有与受到杨秀清严重威胁的洪秀全结成同盟以对付杨秀清的政治需要。

如果说洪、杨双方还有维系他们政治权威的宗教理论一层,使之洪对杨兵刃相见颇费踌躇的话,那么韦与杨之间,就不必过多地考虑这个问题了。

事有凑巧,恰逢韦昌辉在江西前线连吃败仗,杨秀清持律极严,凡失地丧师辱国者多论斩。韦昌辉自是感到前景不妙。他不想叛变投敌,却抓住杨秀清逼封“万岁”这个机会,决然发动兵变来挽救自己的厄运。

韦昌辉接到洪秀全“急以情事达北城”的密诏后,立即率领三千多心腹部队于9月1日速达天京,东王府被团团包围,9月2日凌晨将杨秀清及其妻室儿女、杨府的侍从全部杀,总共杀了一百多人;韦昌辉又施计,于9月4日假称天王下诏宜判韦昌辉乱杀无辜,应受杖责,要东王的余部到天王府前观韦受刑。

当东王部下被解除了武装,到现场观看受刑时,韦昌辉又出其不意地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东王部下六千多将士被,随后,为杀尽东王部属,又进行了全城性的大搜捕,这些被抓的人就五人一队,十人一队,数百数千的被带到刑场砍头,所有吃过东王饭的妇女和儿童也都遭殃。

这种惨无人道的屠杀前后持续达一个月之久,被杀者达两万多人。洪秀全对韦昌辉的狂杀极为不满,责令他以宽纵为宜,但阻止无效。韦昌辉很快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此时,洪秀全也感到自身难保。

石达开赶回天京后,斥责韦昌辉,韦昌辉恼羞成怒,又企图杀石达开,石达开闻得凶讯后,连夜逃亡安庆军营,韦昌辉则杀石达开在京的一家老小,并派兵围攻天主府,以加害洪秀全。石达开调集在安徽的部队,进驻宁国附近,要求洪秀全严惩韦昌辉,以正国法。韦昌辉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天京广大军民的愤慨。于是,洪秀全于11月初将其杀。

可以说,洪秀全正是借了韦昌辉之手以清除杨秀清,韦昌辉为保自身也甘愿做了一颗棋子,只是这颗棋子的最终走向并不在洪秀全的控制之下。天京事变的罪魁祸首虽算不到韦昌辉头上,但他对这一事件依然负有不少直接和间接责任。

02?韦昌辉的直接和间接责任

天京事变以1856年9月2日诛杨始,以1857年6月石达开率兵出走终,前后历时十个多月,韦昌辉应负相当的直接和间接责任。

首先,成千上万身经百战的太平军将士,不是在与清军激战的沙场,而是倒在韦昌辉的屠刀下,太平天国事业遭受损失之大难以估量。在这场大屠杀中,韦昌辉是直接责任者,其滔天罪行不可饶恕。

其次,石达开率众离京,是因洪秀全对石存有疑忌造成的。为什么存有疑忌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杨秀清“逼封”万岁,二是韦昌辉在天京事变中,扩大事态,狂杀将士,兵围天王府。在这两点原因中,而后一个原因又是主要的。因为被洪秀全视为“心腹盟弟”的韦昌辉,依靠他来诛杨,竟没想到他把事态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洪谴责韦不该滥杀时,这个平时对他歌功颂德的人,却妄图谋害于他。此时此刻洪秀全为了不使自己从天王宝座上被他人推下来,“未肯信外臣,专信同姓之众”,这是不难理解的。

石达开率众远征,洪秀全要负其责,难道韦昌辉不应负其所应该负的责任吗?由于大批将士惨遭韦之毒手,石达开出走时,又“将合朝好文武将士带去”,造成太平天国“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严重空虚局面。

第三、在军事上,丧失了乘胜歼敌的有利时机,使得太平军胜利向上发展的形势急剧逆转。天京事变前,特别是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西征的胜利和天京地区破围战的辉煌战绩,使太平军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可是,由于天京事变的爆发,使得太平军在军事上的进攻被迫停顿下来,而清军却获得了喘息和反扑的机会。清军乘此机会,设法进兵,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在西线,湘军卷土重来,侵占了武昌、汉阳。随后,江西大部分地区也被清军占领。在东线,清军重建江南、江北两大营,并于1857年12月攻陷了镇江,围困天京。

至此,太平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

第四、天京事变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太平天国军民在精神上造成了不可治愈的创伤,产生了严重的政治信仰危机,宗教的语言失去了号召力,人心冷淡,锐气减半,造成了“政涣人散,外和内离”的局面。

总而言之,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是因洪秀全用其一人不当,终成大祸。假如韦昌辉遵照洪秀全的指令,只是诛杨及其兄弟三人的话,尽管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大损失,但远不至于造成后来那样严重的后果。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相反词

1. 带反词的四字成语大全

前后反义词:

悲欢离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天南地北 出生入 今是昨非

1和2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败垂成 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轻重缓急 轻重倒置 生存亡 生攸关 始终如一 是非曲直 阴阳怪气 善恶不分 左右逢源

1和3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大惊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异 东奔西走 东张西望 古为今用 今非昔比 苦尽甘来 来龙去脉 冷嘲热讽 里应外合 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内忧外患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深入浅出 生离别 去活来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同床异梦 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恃无恐 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 有眼无珠 有勇无谋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2—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舍生忘 贪生怕 醉生梦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改天换地 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 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街头巷尾 继往开来 扬长避短 说长道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 你我活 拈轻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 借古讽今 颂古非今 起回生 避重就轻 头重脚轻 将信将疑 尺短寸长 积少成多 瞻前顾后 挑肥拣瘦 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 喜新厌旧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济私 惩前毖后 自始至终 朝思暮想 飞短流长 返老还童 争先恐后 转败为胜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3—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 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礼尚往来

1—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公而忘私 里逃生

2.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并标明近义词或反义词)

含有近义词的成语:

吆五喝六 摇头摆尾

撕心裂肺 枝折花落

胡言乱语 高瞻远瞩

高谈阔论 眼疾手快

聚精会神 金枝玉叶

三年五载 左邻右舍

发号施令 自由自在 旁敲侧击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

经天纬地 与 博古通今(1、3是近义词)

将信将疑 与 半信半疑(1、3是近义词)

兼收并蓄 与 兼容并包(2、4是近义词)

李代桃僵 与 代人受过(只有一组近义词)

良师益友 与 严师诤友(1、3是近义词)(只有一组近义词)

两小无猜 与 青梅竹马(只有一组近义词)

另起炉灶 与 另立门户(只有一组近义词)

南征北战 与 东讨西杀(2、4是近义词)

年轻力壮 与 年富力强(2、4是近义词)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柳暗花明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左顾右盼 里应外合 东张西望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取长补短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眼高手低 惹是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深入浅出 出生入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左右逢源 生契阔 天地不仁 良莠不齐 阴阳怪气

3. 四字的反义词的成语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悲欢离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天南地北 出生入 今是昨非1和2位是反义词的成语: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败垂成 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轻重缓急 轻重倒置 生存亡 生攸关 始终如一 是非曲直 阴阳怪气 左右逢源1和3位是反义词的成语:大惊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异 东奔西走 东张西望 古为今用 今非昔比 苦尽甘来 来龙去脉 冷嘲热讽 里应外合 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内忧外患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深入浅出 生离别 去活来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同床异梦 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恃无恐 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 有眼无珠 有勇无谋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2—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舍生忘 贪生怕 醉生梦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改天换地 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 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街头巷尾 继往开来 扬长避短 说长道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 你我活 拈轻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 借古讽今 颂古非今 起回生 避重就轻 头重脚轻 将信将疑 尺短寸长 积少成多 瞻前顾后 挑肥拣瘦 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 喜新厌旧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济私 惩前毖后 自始至终 朝思暮想 飞短流长 返老还童 争先恐后 转败为胜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3—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 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礼尚往来1—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公而忘私 里逃生。

4. 含有相反的四字成语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改邪归正、来龙去脉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 由此及彼 内忧外患 上天入地 出生入 哭笑不得 虽败犹荣 宠辱不惊 人小鬼大 瞻前顾后 青红皂白 藏头露尾 居安思危 大材小用 无中生有 颠倒黑白 前因后果 前俯后仰 南来北往 有始无终 翻天覆地 铺天盖地 花天酒地 谢天谢地 冰天雪地 惊天动地 昏天黑地 左思右想 以弱胜强 化险为夷 左思右想 出生入 上天入地 前呼后拥 内忧外患 东倒西歪 有头无尾 来龙去脉 左顾右盼 大材小用 东逃西散 前因后果 有始无终 天经地义 南辕北辙 前倨后恭 南腔北调 南来北往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前俯后仰。

5. 带反义词四字成语大全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

悲欢离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天南地北 出生入 今是昨非

1和2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败垂成 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轻重缓急 轻重倒置 生存亡 生攸关 始终如一 是非曲直 阴阳怪气

左右逢源

1和3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大惊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异 东奔西走 东张西望 古为今用 今非昔比 苦尽甘来 来龙去脉 冷嘲热讽 里应外合

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内忧外患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深入浅出 生离别 去活来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同床异梦 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恃无恐 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 有眼无珠 有勇无谋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2—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舍生忘 贪生怕 醉生梦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改天换地 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 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街头巷尾 继往开来 扬长避短 说长道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 你我活 拈轻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 借古讽今 颂古非今 起回生 避重就轻 头重脚轻 将信将疑 尺短寸长 积少成多 瞻前顾后 挑肥拣瘦 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 喜新厌旧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济私 惩前毖后 自始至终 朝思暮想 飞短流长 返老还童 争先恐后 转败为胜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3—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 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礼尚往来

1—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公而忘私 里逃生

6. 反义词的四字成语

一、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 悲欢离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天南地北 出生入 今是昨非 二、1和2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败垂成 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轻重缓急 轻重倒置 生存亡 生攸关 始终如一 是非曲直 阴阳怪气左右逢源 三、1和3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大惊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异 东奔西走 东张西望 古为今用 今非昔比 苦尽甘来 来龙去脉 冷嘲热讽 里应外合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内忧外患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深入浅出 生离别 去活来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同床异梦 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恃无恐 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 有眼无珠 有勇无谋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四、2和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舍生忘 贪生怕 醉生梦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 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改天换地 经天纬地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 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街头巷尾 继往开来 扬长避短 说长道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 你我活 拈轻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 借古讽今 颂古非今 起回生 避重就轻 头重脚轻 将信将疑 尺短寸长 积少成多 瞻前顾后 挑肥拣瘦 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 喜新厌旧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济私 惩前毖后 自始至终 朝思暮想 飞短流长 返老还童 争先恐后 转败为胜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厌旧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 舍生求 七上八下 进退两难 天长地久 东张西望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弱肉强食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大惊小怪 大材小用 九一生 异口同声 街头巷尾 生离别 阴晴圆缺 生存亡 眉来眼去 柳暗花明 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 前俯后仰 里应外合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 转危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陈出新 貌合神离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 南辕北辙 人来人往 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 化敌为友 化险为夷 去粗取精 阴差阳错 虎头蛇尾 天崩地裂 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 乐极生悲 无中生有 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左右开弓 左拥右抱 左右逢源 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五、3和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不关痛痒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颠倒是非 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礼尚往来 六、1和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公而忘私 里逃生。

7. 的成语大全,前后两个字意思相反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公而忘私 [gōng ér wàng sī]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褒义

出 处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例 句

我们要学习雷 *** 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舍己为人 光明正大 铁面无私 大公至正 为国捐躯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成仁取义 舍身求法 大公无私

反义词

急公好义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假公济私

里逃生

8.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及解释,造句,近反义词

1、安然无恙:恙:疾病,亦借代灾祸。

很平安,没有灾祸、疾病之类忧愁事。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损害。

示例:看F1大赛时,那些险象迭生的场面真是扣人心弦,让人为那车手和宝贵的赛车捏一把汗,到比赛结束时,只有技术好,运气好的车手和赛车才能安然无恙,幸运过关。2、拔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它长高。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示例:“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3、跋山涉水:跋山:翻山越岭。涉水:徒步过水。

形容走远路的艰苦。示例:唐僧师徒一路跋山涉水,百折不饶,终于取得真经。

地质勘探队员不怕艰苦,跋山涉水,为祖国寻找地下的报藏。4、百看不厌:厌:厌倦。

看很多遍也不会感到厌倦。形容诗文或物景非常好,不论看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示例:整整一个下午,爸在客厅照例看他那百看不厌的新闻,海峡两岸的关系每一丝一缕的微妙变化都牵动他那根敏感的神经。5、班门弄斧:班:鲁班,古代巧匠。

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示例:主考官中不乏学术造诣极深者,你在他面前“讲理论课”,实在是班门弄斧,弄不好还会贻笑大方,这对你是不利的。6、搬弄是非:搬弄:挑拔。

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示例: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7、变本加厉:本:原来。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多形容比原来的情况更严重。

多含贬义。示例:他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了。

8、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令人无法捉摸。示例:草地的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怒吼。

9、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示例:在这部书中,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关键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精妙绝伦。10、不耻下问:不耻:不认为耻辱。

不把向学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看成耻辱。示例:孔子虽然是文学家,教育家,但他还不耻下问,我们学习更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11、不可救药:药:用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

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示例:他的执迷不悟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12、不可思议: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示例:以中国的稿费维持在美国的生活,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而并非薛涌的玩笑之语。

13、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注:“期”字在词中的解释为约定) 示例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14、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示例:抗日战争中不可计数中国的军民以一片赤胆忠心,以不屈不挠精神,打跑了日本鬼子。15、不速之客:速:邀请。

指没有邀请而自来的客人。示例: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幕戏剧性的场面,一名球迷成为了“不速之客”,给孙悦和奥神俱乐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16、不屑置辩:屑:认为值得;置辩:辩论,申辩。认为不值得辩论。

示例:对于小强的中伤,小明根本不屑置辩。17、不言而喻:言:解释,说明。

喻:明白,知道。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不用说就能明白。

示例:我们班的男生与高手如云的校篮球队比赛,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连我们的拉拉队都“弃暗投明”了。18、不约而同:约:相约。

没有商量,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一致。示例:每当看到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在场的观众都不约而同的流下了爱国的热泪。

19、不折不扣: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示例:宋思衡是“80后”最有成就的钢琴家之一,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钢琴神童”。20、层峦叠嶂:重叠的山峰。

峦:连着的山。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示例:层峦叠嶂的黄山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啊!21、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示例: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个人观点22、车水马龙:车络绎不绝,有如流水;马首尾相接,好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示例:国庆节期间,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23、称心如意:称:符合。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示例:搬进高档的住宅小区,购买舒适的私家车,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2009这一年,百姓生活日新月异,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关键词——富民工程。

24、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

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示例:在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教化万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25、惩恶扬善:惩治邪恶,鼓励从善。(注:“惩”的读音为chng) 示例人人都应有。

诸葛亮后蜀国大权归谁

军权尽归于姜维。而政权归于费祎、蒋琬、董允。

1.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原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陈泰、郭淮、邓艾等多次交手。然而由于蜀汉国力弱小等原因、终究回天乏术。蜀汉灭亡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也被魏兵所杀。能堪称为忠义之子。

2.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为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蒋琬免于一,后重新被启用,诸葛亮将其悉心培养,并密表刘禅可以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后,蒋琬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并被受命开府,后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朝。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谥曰恭 。

3.费祎(?-253年),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人,深得诸葛亮器重,曾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

4.董允(?-246年),字休昭,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与蒋琬、费祎在诸葛亮逝世后同掌蜀汉军政。董允在世时,黄皓畏惧董允而不敢作歹。

作家写的关于项羽的文章

易中天品人录之项羽

发表时间:2011-1-12 9:10:08 作者:胡彬推荐来源:

易中天品人录之项羽(一) 贵族与流氓

项羽最后还是打败了。他败在了刘邦手里。

项羽怎么会败给刘邦呢?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而刘邦是流氓。项羽的出身是很高贵的。他的家族,在当时即被称作“名族”。项羽一族,是很有些来头的。据史书记载,项,原本是西周时期黄帝后代(音吉)姓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省项城县。春秋时,项国被鲁国所灭。后来,楚国灭鲁,就把项地封给了项羽的先人,这一族也就因而姓项。

封在项地的项氏一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到了项羽的祖父项燕时,运气就不太好了。项羽自己,则出生在下相,即今江苏省宿迁县。后来,又随叔父项梁逃到吴中,即今江苏吴县。

刘邦的祖上老刘家,可就没有那么显赫了。

刘邦的父母,既非当朝重臣,亦非社会贤达,可能连名字也没有。《史记》说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大叔刘大妈。大叔大妈当然不是名字,可见是“无名之辈”。

刘邦自己其实也是没有名字的。史书上说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可见“邦”这个名,是他发迹后才追加的。刘邦从小就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后来,总算谋了个“泗水亭长”的差事。

项羽和刘邦,少年时都不是什么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只不过大约项羽是个纨绔而刘邦是个地痞而已。《史记》说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羽的叔叔项梁便很有些恼怒,因为贵族是很重视子弟教育的。

项羽说,学会了写字,不过可以记下别人的名字,有什么用?学会了剑术,也不过战胜一人而已,不值得学。要学,就学可以战胜千万人的。项梁想想也有道理,就教他兵法。项羽这才大喜。不过,学得也不认真。

所以刘邦、项羽这两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便都有和陈胜一样的念头。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谁知项羽一看,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连忙捂住他的嘴巴。刘邦因为替政府办差,去过咸阳,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也曾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不过,如果我们把陈胜、项羽、刘邦三个人的话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还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满了挑战性。而且挑战的对象,已不仅是秦王朝,而是命运,因此有一种不认命、不信邪的精神,也因此在三说之中格调最高。

项羽的话,则充满英雄气概,说得干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像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里,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称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这是自信,也是自大。

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但不能如此又怎么样呢?大约也只好算了。这当然一点也不英雄,然而却也实在。

的确,刘邦是实用主义者,项羽则是性情中人。

关于刘邦的实用主义,我们后面还要细讲,但现在其实已不难看出。当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时,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像秦始皇那样活得像个人样儿。

项羽看重的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英雄业绩。也就是说,他更看重的不是结果(如此),而是过程(取代)。

最能表现出项羽这一性格的,是他兵败垓下之时。在这生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着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这个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经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我们的少年英雄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最后一句翻译过来便是:小虞啊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一个身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他也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不考虑怎样才能冲出重围,东山再起。可见他一开始就没怎么把那最后的胜利当回事。

刘邦就不会这么傻。

与项羽的战无不胜一路凯歌相反,刘邦一直都不怎么顺。当然,刘邦也不是没打过胜仗。秦都咸阳是他攻下的,秦王子婴是向他投降的。按照当初的约定,“先入咸阳者王”,刘邦原本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天下之主,至少也该当一个关中王。但是怎么样呢?还不是只好将咸阳拱手相让,一任项羽去烧杀掠抢,自己则忍气吞声地去当汉中王。显然,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刘邦实力不如项羽,因此虽然有“道义”(先入关中,灭秦受降,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也只好闭上自己的嘴巴。

为了那最终的胜利,刘邦做了许多项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这使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谋臣将士之心。事实上,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能不失败吗?

项羽看不起韩信,但是韩信有才,项羽却看不见。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成了气候,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尘埃。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品人录之项羽(二) 项羽的毛病

其实,项羽的 毛病还远不止于此。

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后,曾与刘邦有一次长谈,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谈项羽。刘邦问韩信,萧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请问将军有什么计策教导寡人呢?韩信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却反问:如今与大王东向争权天下的,岂非就是项王?刘邦说是。韩信又问: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论个人的勇猛和兵势的精强,您比得上项王吗?刘邦默然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起身一拜说,这就对了。便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这就奇怪。明知刘邦比不过项羽,却要背叛了项羽来投奔刘邦,岂不是犯傻?韩信当然不傻。他向刘邦透彻地分析了项羽的为人,分析了项羽必然会失败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依照韩信的说法,项羽至少有两条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但在我看来,根据这一谈话,还起码得再加两条,即“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儿”。

先说“匹夫之勇”。

项羽这个人,应该说是很勇敢的。他这辈子,似乎没怕过什么,只有别人怕他。他的身体也好。《史记》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可以想见其英武魁伟、肌肉发达、孔武有力。

公元前207年,赵王君臣被秦兵围在巨鹿,告急的羽书雪片般飞来。当时救赵的诸侯之兵凡十余壁(营垒),却无不做壁上观,只有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一以当十,与秦军血战九次,动天的杀声把诸侯将士的脸都吓白了,这才大破秦军,救出赵王。有这样的胆量,又有这样的体格,项羽便觉得如果不让它们有用武之地,实在是一种浪费,可惜了的。所以项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他虽然是主帅,却喜欢冲锋陷阵。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往往是,项羽的兵器还没有出手,只不过瞪眼一呵,对方便魂飞魄散,一败涂地。这样的战绩,很是不少。我相信,每来这么一回,项羽心里一定充满了快感。

这种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对方的主帅决斗。他对刘邦说,天下不得安宁这么多年,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干脆我们两个打一架,谁打赢了,天下就是谁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着受罪!这真是英雄气概十足,贵族派头十足。可惜刘邦不吃这一套。他才不会和项羽单兵独练,徒手过招呢!于是刘邦咯咯直笑说,刘某斗智不斗勇。

从审美的角度看,刘邦的表现一点也不酷。但从政治学和军事学的角度看,刘邦却是对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手段。战争的胜负,说到底,是政治斗争的胜负,至少也是战略战术的胜负,与主帅个人力气、身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

谁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项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则他就不会去学兵法,不会说不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了。可惜,事到临头,他学的“万人敌”一点也用不上,用得上的还是“一人敌”。可见项羽实非帅才,不过是一个特别霸蛮特别有力的匹夫。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的,所谓“两军相敌勇者胜”。但是,这里说的勇,是全军之勇,而不是个人之勇。当然,在某些时候,将领的身先士卒,确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然而,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自己逞能过瘾。结果,由于他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领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会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两条都说到了点子上。

再说“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事实上也够野蛮霸道的。他性情暴烈,恃强沽勇,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会稽郡守殷通和他前世无仇后世无冤,而且还是打算和他们合伙起义反秦的,说杀就杀了。

然而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他却下不了手。

是因为刘邦与他无冤无仇吗?殷通也与他无冤无仇。是因为刘邦于他有恩有德吗?刘邦先入咸阳,已让他恨得咬牙切齿。是因为不知利害关系吗?范增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是没有能力杀吗?以项羽之武功,叫谁三更,谁还能活到五更?何况刘邦名为项羽座上客,实为阶下囚,里里外外都是项羽的人,连樊哙都对刘邦说现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们是鸡鸭鱼肉。是没有机会下手吗?机会多的是。至少在樊哙进帐护驾前,是没有问题的。可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默然不应,终于让刘邦这只烤熟了的鸭子又飞了。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他谋事儿)!”

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

但,项羽不是很残忍的吗?怎么又会“不忍”?

实际上,项羽表面上看很强硬,其实内心很脆弱。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爱面子的人内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么爱面子。因为他受不了半点伤害,这才要拼命护住自己的面子。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便留下了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相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项羽这样一个一生要强的人来说,怜悯即是伤害。因此他宁愿去。

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了咸阳,却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现成的帝都不住,只是烧杀掠抢一番,把金银财宝漂亮女人装满了车子,又跑回彭城(今江苏徐州)当西楚霸王去了。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了不回老家去,岂不是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出行(衣锦夜行),谁看得见?这真是小家子气!

说这句话的人当场就被项羽扔到锅里煮了,但项羽的没有出息,却也几乎成了公认的事实。王伯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其实,那个有名无实的傀儡楚王、项羽自己扶上台的放羊娃子又何足挂齿?

这就是小心眼儿了。正是这小心眼儿,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去人心。也正是这小心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去臂膀。小家子气已让人看不起,小心眼儿更让人受不了。于是,他身边那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相印。

项羽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项羽的失败,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品人录之项羽(四) 刘邦的长处

刘邦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大本事,却也敢作敢当。他当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的绳子统统解开,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这样大度的人,韩信自然不是对手。

实际上,韩信的错误,正在于狐疑,即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事实上他一直在反与不反之间犹豫。正好刘邦对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对刘邦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既感激,也怨恨,既蔑视,又畏惧,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反还是不反。当然,韩信的反,是被逼出来的。刘邦不逼他,他不会反。但要说他的造反或谋反完全是诬陷,似乎也不通。从他出卖钟离一事来看,韩信似乎也不是什么靠得住的人。他能背叛钟离,怎么就不能背叛刘邦?只不过在有条件背叛时不背叛,做了人家笼中之鸟时却蠢蠢欲动,未免糊涂罢了。这其实因为韩信是英雄不是枭雄,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他的狠毒程度和卑鄙程度都比不上刘邦,结果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的确,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是容不得犹豫和狐疑的。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当机立断,干净彻底,做什么都很到位,一点也不粘糊。刘邦自己虽然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计谋,但判断力极强,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这种资质,使他多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终至以弱到强,步步走向胜利。究其所以,就在于刘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于拿生命豪赌一把。

刘邦端的称得上“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用人时真能放开手用,整人时也真能下得了手。刘邦手下,真是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但他杀起人来也六亲不认。他曾误听谗言,以为樊哙有不臣之心,竟命令陈平去杀樊哙。

樊哙可以说是刘邦最铁的哥们儿,早年在沛县就和刘邦是朋友。陈胜起义,萧何、曹参派樊哙迎来刘邦,立为沛公。以后,樊哙追随刘邦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初入咸阳,是樊哙劝刘邦秋毫无犯,还军霸上,从而树立了刘邦的威望。鸿门宴上,是樊哙挺身而出,面折项羽,从而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樊哙还是吕后的妹夫,同刘邦是连襟。这样至亲至爱的人,也说杀就杀(最后陈平并未执行命令,刘邦又身受重伤,此事不了了之),可见其狠。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这里说的知人,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优点,也知道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什么是天下?天下并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刘邦很懂这个道理。

怎样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别人心里想要什么并予以满足。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说明刘邦已得他心,也说明刘邦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自己肚子饿要吃饭,知道别人也想吃,便让出自己的饭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别人也想穿,便让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当皇帝,知道别人也想封妻荫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赏。这种“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的想法和做派,在中国最是大得人心。

项羽却从来都不会替别人着想,顶多只会弄些小恩小惠,在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时,却完全只凭一己的好恶,卖弄自己的权威。他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贬到辽东,把原来的赵王赵歇打发到代国,对于韩王韩成,竟然因为其谋士张良曾帮助过刘邦的缘故,先是不让他“之国”(到封地去),继而又降为侯爵,最后予以谋杀(实在小心眼儿),终于把韩成的智囊张良逼入汉营,和他作对到底(事实上刘邦东进反楚,是张良鼓动的;反楚的同盟军黥布、彭越,也是张良替刘邦联络的)。刘邦入关灭秦,功居首位,即便不能如约封为关中王,至少也该把刘邦的家乡封给他,或封得离家乡近一点,以慰藉这支人马的思乡之情。项羽自己一门心思要衣锦还乡,应该知道别人也有同样的念头(事实上刘邦的将士“日夜而望归”)。然而他不。也许是出于对刘邦先入关中的嫉恨,嫉恨他抢了自己的镜头,竟然把刘邦打发到当时视为蛮荒之地的汉中,以至于刘邦一天都不愿意在那里呆下去(用刘邦自己的话来说,是“安能郁郁久居于此乎”),终于引兵东讨。从他一进咸阳宫就发呆不想走来看,刘邦原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如果当时项羽给刘邦一块肥肉,没准后来的事情就是另一个样子。至少是,谁要鼓动刘邦反楚,总不太容易,而已然回乡的士兵也很难再让他们重返战场。(张良就看到了这一点:“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但是项羽偏不让刘邦吃饱,这就逼得刘邦非吃了他不可。

不能替别人着想的人,其实对自己也缺乏体验;而能够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刘邦确实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无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用计没有谋略,打仗没有武力。因此他把这些事情都放手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两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这样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处,也调动了别人的积极性,一举两得。加上他明是非,识好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勇于纠正自己错误,又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所用,从而在身边集结起一群英雄豪杰,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比如樊哙有勇,张良有谋,韩信会将兵,萧何会治国,简直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结果他这个老板当得非常潇洒,也非常成功。项羽不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么都自己来,反倒吃力不讨好,变成光棍一条。

项羽不知人,也不自知。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长,哪些是自己所短,当然也不肯认错。直到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还说是天要亡他,他自己什么错都没有,真是“不认错”。刘邦则不同。刘邦也犯错误,而且犯判断错误和战略错误,但他肯认错,也肯改。公元前200年,刘邦对形势和军情作出错误判断(实则中匈奴诱兵之计),不听娄敬的极力劝阻,亲自带兵挺进;深入敌方腹地,结果被匈奴围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个小城。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此役又称“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幸亏用陈平密计(其计不详)才能脱离危险。刘邦班师回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立即释放关押在那里的娄敬,向他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并封娄敬两千户,升关内侯。

这样的度量,项羽就没有。

品人录之项羽(五) 项羽之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的。

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得壮烈,得英雄,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的,他的,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犬和羊。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用虎豹和犬羊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并惊叹于虎豹之可能沦落为犬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虽然,在孔子师徒看来,虎豹的精神是高贵的,当是审美的,它不该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英雄的时代也就开始走向没落。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而代之以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没有了,而代之以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也没有了,而代之以独尊儒术、只许一个人思想。权欲和利欲将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刘邦虽然出身流氓,难免有些无赖气,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里也有英雄气概,也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子弟畅饮。酒酣之际,刘邦亲手击筑,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一出,和声四起,刘邦离座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他拉着父老乡亲们的手说,游子悲故乡!我虽然不得不定都关中,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沛中来的。可见,他虽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现实,却也浪漫。然而,他代表的,却毕竟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度,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事实上,他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就连陈平也坦言,他的身边,尽是些顽钝嗜利的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刘邦“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集结起来的。因为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击摧残践踏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包括对他自己内心深处残留的这些东西下手,这正是他心灵深处不无痛苦不无孤独的原因。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项羽之,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